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党和国家依托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准确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前提下,提出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布局。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首次提出“产业链现代化”概念,指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攻坚战。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时代,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速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从概念来看,“产业链”是指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主,进一步整合和延伸上下游链条,向上游延伸至基础产业和科技研发环节,向下游延伸至销售与市场拓展环节,通过上下游合作伙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进而形成的产业链条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也掌握了部分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然而,不可否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存在诸多“卡脖子”领域尚未突破,关键堵点就在于产业链条关键环节存在短板,产品高附加值比例以及产业链协同程度亟待提升,创新产业生态有待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又为我国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更多未知挑战。
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创新驱动,安全稳定,生态协同。首先,尽管我国产业链结构相对完整,但在诸多依赖前沿创新的关键领域仍然存在“受制于人”情况,现代化的产业体系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原则,产业链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及市场应用均需要开展系统布局,扎实推进补链强链,引导实现“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其次,在推动产业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面对不断增多的内外部不确定性,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具备能够有效抵御、承受和迅速恢复的韧性水平,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新发展格局之下,产业链风险评估、风险预警以及风险分担机制,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向努力、同频共振。最后,产业链的单点能力优化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全球竞争需要,需要坚持以生态共赢为目标,培育一批有生态主导能力的产业链“链主”,在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等环节主动作为,同时重视链条配套的资源配置工作,按照错位发展和有效互补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产业链的辐射带动效应。除了产业链生态化布局,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也是产业链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应以前瞻性眼光开展科研人才、科研团队等稀缺资源培育,最大程度激发创新潜能。
为突破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现存困境,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目标,科技创新引领成为重要引擎。党的以来,我国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的突破性成果。不同于单纯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强调科技的市场价值,而在激活市场活力的同时,还需认识到,不论是在成熟经济体还是在新兴经济体中,科技创新“失灵”现象普遍存在,“科技+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有形的手”予以有效支撑。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现代化的功能定位,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产业链现代化整体布局来看,科技创新引领有助于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培育全新动能,推动从传统生产要素主导的产业类型向价值链高端产业类型转变,实现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强链”的差异化目标,除此之外,科技创新还能够为新兴产业起步、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红利下,一批聚焦前沿技术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相继成立,有效推动上游基础研发与下游科研成果转化顺利衔接,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全新增长点。
从全球竞争格局演变角度看,新一代科技和产业变革悄然重塑全球创新版图,面对全球产业链本土化、收缩化困局,科技创新为我国把握数字经济时代契机、构建自主可控的生产供应体系提供了重要抓手。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聚焦重点领域,优先支持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下游配套,将前沿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作为竞争优势新支柱,将创新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尽早实现产业生态化领跑态势。
基于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以及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现代化的功能定位分析,本文提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建议。
解决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的“卡脖子”难题,充分释放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赋能潜力,高度关注产业链上游的基础研究环节,尤其是要聚焦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原材料、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从认知层面改变 “重引进轻自主”“重主机轻部件”的思想误区,从行动层面大力支持企业投身数据驱动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强“工业四基”自主研发程度低、高科技含量低的短板,为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以及产业生态协同构筑稳固的数字化根基。
如今,量子计算、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增量器”,要进一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新赛道,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勇闯“无人区”,集中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并合理考虑新兴产业研发投入高、培育周期长等客观发展规律,相应配套成果研发转化引导专项基金,推动我国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新突破,力争在电子信息、电力装备、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打造“杀手锏”和“独门绝技”,实现在优势产业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并行“领跑”。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要做到以系统眼光开展数据要素配置,把握产业链内部的要素配套,以及产业链之间的要素差异化配置等环节。具体而言,在产业链内部,支持具有数字化转型优势的产业链“链主”企业优先壮大,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交流、数据共享、金融支持等方式,引领和帮助上下游配套产业开展转型,产业链成员协同完成技术研发市场转化。在产业链之间,则应加强不同类型产业链融通创新,构建数字产业生态,释放差异化科技成果外溢的“创新红利”,同时结合区域发展目标、发展阶段,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契合国家“一盘棋”产业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配套要素,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扎实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崔雯嫣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以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把党支部建在科技前沿一线、建在国家重大需求一线
宇宙诞生之初,物质和反物质的性质应该是对称的、数量应该是等量的。但现在的宇宙,却难以找到反物质。
文化数字化作为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4世界机器会21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幕,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 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通过推动全球机器人科技与产业的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著《哥德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
本次博览会深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27款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整机展示,数量创历届之最。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也会同期举行。来自全球的观众可进入机器人世界,开启沉浸式游览体验。
今年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巾帼有为的故事不断上演,激励着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更好发挥“半边天”作用。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中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